琶洲实验室朱心红教授团队在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3年7月4日
琶洲实验室
2208

琶洲实验室脑疾病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心红教授团队在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这也是琶洲实验室“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研究”项目所取得的新进展。该研究成果以“肝脏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活性调节脑内Aβ代谢和介导老年性痴呆症发病机制(Hepatic 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 activity regulates cerebral Aβ metabolism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mice)”为题,已在线发表于2023年7月3日的《神经元》(Neuron)杂志。

图 肝脏在衰老和老年痴呆症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又称老年痴呆症,是最常见的老年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据WHO预计至2050年全球痴呆患者可能超过1.35亿,其中60~70%是AD。现阶段,我国AD防治面临严峻挑战。以往对AD发病机制研究多聚焦于中枢神经系统;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外周器官(组织)在维持正常脑功能以及脑疾病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AD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疾病,阐释外周器官(组织)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能为AD防治提供新策略。

该研究发现肝脏参与AD发病:肝脏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的酶活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血浆中14,15-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4,15-EET)水平则呈进行性下降;在AD小鼠模型中,特异性调节肝脏sEH酶活性可双向调节脑内beta-淀粉样蛋白(Aβ)生成与沉积并调节Tau蛋白磷酸化水平,进而调控认知行为缺陷。此外,肝脏sEH酶活性特异性调节血浆14,15-EET水平;14,15- EET可快速穿过血脑屏障并通过多途径调节脑内Aβ代谢;脑内14,15-EET与Aβ水平的失衡是Aβ沉积发生的先决条件(图)。靶向肝sEH重组腺相关病毒治疗,能够逆转AD小鼠模型的病理进程,改善认知行为,为AD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基于A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液14,15-EET水平检测研究,提示血浆14,15-EET水平降低能够预测AD发病,具有高灵敏、特异性,为AD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23)004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