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心理韧性,远离精神抑郁

2024年4月7日
琶洲实验室
108

导读: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抑郁症”这个词在大众心目中不再陌生。如今,我们很容易在网上看到某某名人抑郁的新闻,可能偶尔也会听说自己身边的家人、同事或朋友患上抑郁症的消息,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难以避免陷入抑郁的困境。抑郁症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和严峻的心理问题。但是,一提到抑郁症,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仅仅是“心情不好”“矫情”“心理素质差”或“意志不坚定”的表现。其实,这些观点大多是错误的。那抑郁症到底是什么呢?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但识别率低、治疗率低且治愈率极低等特点,全生命周期均可发病,治疗个体差异大。根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数据,中国患抑郁症的人数约9500万,这意味着差不多每14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

2022年8月24日,国际权威期刊《Nature》发表了11篇关于抑郁症的系列评论文章,汇总了这一方向近年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概述了抑郁症的心理成因和影响、致幻类药物对抑郁症治疗应用的合理性、年轻人群抑郁的诊疗标准、抑郁症和肥胖症的恶性循环,以及一些从神经系统入手治疗抑郁的方法。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collections/aejdeecbfa

该系列文章谈到了现代科技对抑郁症产生的影响,如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呈现高发态势,孕期女性更易抑郁,抑郁症和肥胖之间存在关联,致幻剂在治疗抑郁上有积极疗效,神经生长有助于防止抑郁等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上述论文学习。

治疗抑郁症依然是世界医学难题,因此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家认为“应激”是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然而,当面对应激和创伤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将发展为抑郁症,甚至有些抑郁症患者能够“自复原”。这说明人体存在对抗负性应激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指机体以健康的方式从应激、创伤或长期逆境中恢复的能力。

琶洲实验室朱心红教授团队基于经典的抑郁模型——社会失败模型(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 CSDS)探索心理韧性发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取得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2023年3月30日以“A thalamic-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circuit mediates resilience to stress(丘脑-初级听觉皮层环路介导心理韧性)”为题发表在《Cell》杂志上。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3)00214-3

目前还没有研究表明心理韧性的强弱只由遗传因素决定,笔者认为后天的刻意练习与针对性训练也可能提高机体的心理韧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适度的挫折和挑战,并通过努力战胜困难的过程是有必要。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来激活体内的心理韧性建立机制,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增强抵抗抑郁的能力。

抑郁症也经常出现在成年人身上,如果发现自己连续两周以上出现情绪低落、认知障碍、长期失眠、躯体不适等症状,有可能是早期抑郁的征兆,这时候要主动向身边亲人、朋友寻求帮助,或者去医院进行治疗。

抑郁症不是不治之症,随着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技术发展,目前除了心理辅导、药物治疗方式外,利用脑机接口、神经调控等方式可以改善头部神经网络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日常生活中,通过运动、听音乐、正念冥想、睡觉、社交等方式,也能有效防治抑郁症。

作者介绍

陈建辉,琶洲实验室科普讲师、琶洲实验室技术创新部副主管。热爱科普,荣获2022年广州市科普大赛优秀奖,“鹿鸣别院”微信公众号撰稿人。发表一作 SCI 论文2 篇,获得授权专利2 项。